类人猿被以各种形式人工饲养。它们可能生活在生物医学实验室;繁殖饲养员和经销商设施;马戏团、多媒体公司和旅游业等娱乐和展览环境;私人住宅;以及救援和康复中心、养护所和动物园。类人猿在不同人工饲养形式之间的转移(例如从实验室到养护所)反映出公众对类人猿福利的日益关注和对类人猿感知能力的认识。
本章分为两节,重点介绍在救援和康复中心、养护所和动物园的类人猿的现状和福利。第一节聚焦理解、测量和改善人工饲养类人猿的福利。第二节提供全球各地人工饲养类人猿种群的最新统计数字。
主要结论包括:
- 人工饲养类人猿的福利常常处在驯养动物健康和野生动物保护的管辖范围之外,这表明需要付出努力,根据各国情况,确定资源和执行相关法律方面的不足。
- 通过申请和获得专业认证,人工饲养设施可以加强支持良好类人猿福利的系统和特征。
- 各设施之间缺少信息共享,妨碍更深入地了解人工饲养类人猿种群的统计数据,语言障碍、系统不兼容和怀疑协作的意义加剧了这个问题。
- 如何理解和讨论动物福利,会影响其评估方式和如何使用形成的结论。针对非法贸易和迁地保护等被忽视话题进行聚焦福利的对话,可以支持类人猿福利和保护成果,尤其是如果对话能够反映出当前关于动物感知能力的法律和科学思维(以及公众意见)。
- 越来越多的证据指明了哪些福利特征对人工饲养大型类人猿至关重要,不过,人们对长臂猿的关注还比较少。针对具体物种的类人猿福利指标的普遍协议仍然难以实现,但正在进行的举措凸显了势头和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