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类人猿就让人类着迷:多个古老的神话传说提到类人猿的存在。历史以来,科学家、哲学家等对人类和类人猿进行比较,试图准确定义“人类”的特征和“人性”的独特之处。这些研究促进了对类人猿行为、交流、使用工具、自我意识、社会结构、文化和社会学习的研究。随着这些行为和生态研究的成果向公众开放,人们对类人猿更加着迷,并激发了想在人工饲养环境和野外观察它们的欲望。1925年,非洲设立了第一个国家公园,保护山地大猩猩。
各国政府、旅游经营者、当地社区和自然保护组织越来越多地将野生动物和类人猿旅游视为支持国家和地区经济、维持当地发展和就业、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提高对野生动物和自然的认识的潜在资金来源。20世纪50年代以来,类人猿旅游业经历了较大发展,预计将来还会进一步增长。
但是,旅游业也给类人猿带来了重大风险。行为障碍、疾病传播、过度习惯化以及更高的攻击性、冲突和应激风险,都是旅游业带来的有记录的影响。此外,不受监管和规划不善的类人猿旅游活动可能导致类人猿与邻近人类社区发生冲突,特别是当类人猿失去对人类的恐惧并进入耕作的土地时,它们可能会食用或破坏农作物,并与人类发生攻击性互动。这类冲突会对类人猿的行为和文化以及它们在人类寻求报复的地区的生存机会产生负面影响。
第3章评价了近距离接触野外习惯化类人猿和人工饲养类人猿的人们传播疾病的风险,指出习惯化类人猿和把类人猿留在人工饲养环境开展研究和旅游的成本和益处,指出当前的知识空白空缺,以及应对与类人猿研究和旅游活动相关卫生风险的方式。
主要结论包括:
- 在非洲和亚洲,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地将野外类人猿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机会,这也刺激了类人猿分布区内习惯化群体数量增长。
-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习惯化类人猿(包括在人工饲养设施的类人猿)面临着来自人类疾病溢出的风险。反之亦然,类人猿也对人类构成威胁。
- 由于缺乏关于人类和类人猿(尤其是亚洲类人猿)之间疾病传播风险的信息,阻碍了人们设计出有效的管理策略,以最大限度减少为研究和旅游使类人猿习惯化(包括在娱乐设施内)相关的风险。
- 尽管针对研究和旅游已经制定了最佳管理实践,但执行不力、缺乏认识、资源不足和能力不足阻碍了实施。
- 关于人类与类人猿互动接触的疾病监测、流行病学和健康研究是防止人类传播疾病给类人猿,或类人猿传播疾病给人类的关键优先事项。
- 降低人类与类人猿之间疾病传播的风险是自然保护的优先事项。通过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包括学术界、工商企业、自然保护工作者、政府当局、当地社区、科学家、旅游经营者、旅游设施和游客,可能使类人猿与人类的接触互动对这些受威胁物种更安全。